Page 86 - 爸爸的口琴.indd
P. 86
实战经验。因此他的课堂上不仅有理论知识的讲解,还有实战经验的
分享,加上他幽默生动的语言,丰富的肢体动作,常引起听众一阵阵
欢快的笑声。
张若松有时讲课会讲到很晚,再加上路程太远,若是当天没办法
返回自己的住处了,就和战友们住在一起。晚上在窑洞里,在只有一
根灯芯的煤油灯发出的暗淡的光线下,他一边思索一边埋头写作。冬
天窑洞里很寒冷,冻得人直发抖,他只好把一条旧毯子裹在身上,倒
一杯热水暖暖手,再继续写。有时他把同住一个窑洞的战友叫起来,说:
“来,我们唱首歌吧!”他们就一起热情地放声唱起来。
窑洞外,冷风呜呜地吹着,窑洞内暖流涌动着……
二
一天,著名大鼓演员吕塞兴冲冲地领来一个人,对张若松说:“给
你介绍一位新战友—郑飞扬。这下齐了,你写词,他谱曲,你俩正
好可以配成‘一对儿’了!”
郑飞扬住在张若松隔壁的窑洞,二人经常走动,聊文学、聊音乐。
有一天,郑飞扬来张若松的窑洞串门,一边闲聊,一边翻看张若松的
笔记本,无意中发现了张若松新写的一首短诗《子夜岗兵颂》,它是
张若松刚刚写下的。张若松头天晚上和战士们一起站岗放哨,望着满
天星星,听着山上的虫鸣和溪水潺潺流过的声音,诗人一颗敏感的心
被触动了,于是回来后用诗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。那首诗写得很美:
一片鳞云筛出了几颗流星,
相映溪流呜咽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