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85 - 爸爸的口琴.indd
P. 85

第六章


            有教室,不论盛夏还是严冬都在露天上课,地上竖起一块小黑板,学
            员们每人坐一个小板凳,一面听讲一面认真地做着笔记。虽然学习环

            境艰苦,但是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,劲头十足。

                 张若松学习之余,还读了很多书,包括普希金、惠特曼、莱蒙托

            夫、屠格涅夫等许多世界著名诗人和作家的作品。当时的延安,很难
            买到书籍,所说的“书”很多都是手抄本,也就是抄写在练习本上的

            版本。无论手抄本上的字迹是工整还是潦草,都不影响人们阅读的热情。

            有的手抄本看的人多了或者本子的纸张质量不太好,边儿都卷起来了,
            甚至还会掉渣,阅读的人翻页时都要小心翼翼,有时还需要拿糨糊“修

            补”一下,才能继续阅读。

                 每天早上,张若松和高敏吃完稀饭,就匆匆忙忙走出窑洞往资料
            室赶。资料室相当于图书馆,去晚了门口就会排起长队。等管理员一

            开门,大家蜂拥而上,要是谁抢到一本好书,那高兴劲儿就像摸到了

            天上的星星。虽然资料室的条件并不好,有限的几个凳子还是泥巴做

            的,光线也比较昏暗,可是这儿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。凳子不够坐,
            人们就捧着书背靠着墙,如饥似渴地阅读。

                 张若松仅学习了四个月,没有等到结业,就被调到“抗大”政治

            部宣传科任时事政策教育干事,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                 张若松经常早出晚归,他的肩膀上背着黄挎包,里面装着地图和

            讲稿,一路爬山过河,虽然累得满头大汗,但依旧健步如飞。途中他

            手里常拎着一根打狼棍,一来走累了能当作拐杖,二来能防身,可以
            赶走突然在路上遇到的动物。他风雨无阻,每天都热心地给学生干部

            们宣传党的政策,讲解分析国际形势。

                 张若松读过大学,当过教师,知识渊博;他还参加过游击战,有
   80   81   82   83   84   85   86   87   88   89   9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