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84 - 爸爸的口琴.indd
P. 84
一位“狂飙诗人”在诗中这样写道:
青年,中国青年!
延安吃的小米饭,
延安穿的麻草鞋,
为什么你爱延安?
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,
也不怕路遇“九妖十八怪”,
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,
不能到前方抗战;
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,
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!
在延安,所有文艺青年都参加开荒种地、纺线织布和支援前线的
工作。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,但精神生活很富足;山沟里又“土”
又“封闭”,但文化发展却绝对是“前卫”和“先锋”的。因此才有
这么多的文化精英心甘情愿地来到这片贫瘠的高原,离开大城市跑到
小山沟,脱掉皮鞋绑上麻草鞋,甚至走出课堂冲向战壕。
张若松和高敏就是这千万人中的两位。他们来到延安,换上灰色
的棉布军装,打上裹腿,腰间系上一条军用腰带,唱着嘹亮的歌曲“黄
河之滨,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……”,一起走进了“抗大” —
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。
“抗大”的学制只有六至八个月,学习的内容却很丰富。由于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