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20 - 爸爸的口琴.indd
P. 120

1945 年来东北之前,我去过一趟西安寻找,得知刘大山一家已经在轰
            炸中遇难。如果铃铃还活着的话,现在应该是上中学的年纪了……”

                 信中的内容便是戈筱平和高思阳得到的全部线索,但是两位诗友

            却把张若松的嘱托看得很重。

                 一天,他们聚在一起研究这件事。戈筱平分析说:“既然孩子在
            西安城里,应该不至于饿死、病死,只要不在轰炸中出意外,应该还

            活着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“是啊!”高思阳沉思着,接着说,“但愿孩子平安。不知道她
            有没有上学的可能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新中国刚刚成立,时局尚未稳定,怎么深入下去寻找一个革命者

            的后代呢?这件事实在难住了他们。寻找铃铃成了压在戈筱平和高思
            阳心头的一件大事。没有找到铃铃,这让他们心里很难受,也很焦急,

            每次有机会和一些同志、朋友见面,他们都会谈论这件事。

                 一天,他们和在西安市文教局工作的朋友苏晓白谈起帮张若松寻

            找女儿的事。
                 苏晓白说:“如果孩子确实在读书,我倒可以帮着在初中学生中

            找找看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回到单位后,苏晓白立刻组织召开全市校长会议,把在全市初中
            学生中“寻找革命后代”的事,当作一件重要工作向全市的中学校长

            做了布置。

                 在几乎没有线索的情况下,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人,无异于大
            海捞针。

                 为了能够找到铃铃,校长和老师们都费了很多心思,尽了很大的

            努力。西安市立第一中学的校长李一青也是这样。
   115   116   117   118   119   120   121   122   123   124   1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