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96 - 爸爸的口琴.indd
P. 96

这时刻爸爸和妈妈,

                 是多么为难。



                 你听见炮声,

                 就努起小嘴学:咕咚!
                 你看见飞机,

                 就扬起小手喊:燕燕!

                 ……



                 这首诗在那次诗会上引起争论,大家很快分成了两个“阵营”。

            当时有不少人与张若松有相同的经历,为了参加革命,把孩子托付给
            朋友或亲戚,甚至送到孤儿院,他们理解张若松的做法,对张若松思

            念孩子、牵挂孩子的那种痛苦感同身受。但是也有人埋怨张若松:“再

            怎么样也不该把孩子丢下呀!”

                 张若松被说得红了脸,他何尝愿意这样做呢?有多少个夜晚,他
            沉浸在对孩子的思念中彻夜难眠。他也曾在心里问自己:如果可以重

            新选择,我还会选择丢下孩子,奔赴前线吗?

                 见张若松在发呆,有人站起来反驳:“说得轻巧,你能背上背着
            孩子,去跟敌人拼刺刀吗?”

                 话说到这份儿上,大家都哑口了。这次诗会,许多人似乎都有了

            心事,最后不欢而散。
                 1942 年 4 月底,张若松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发来的一封粉红色用

            油光纸油印的“请柬”:
   91   92   93   94   95   96   97   98   99   100   101